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红木文化 > 传统文化

宋代家具---榻

时间:2014/5/19 20:58:28   作者:kevin   来源:   阅读:3653   评论:0

宋代家具---榻

榻的功能和嬗变

  “榻”的名称出现于西汉后期,当时主要指的是一种低矮的坐具。东汉刘熙在其《释名》中说:“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看作床的一种,直到唐代中期及其前,坐具、卧具仍多称床,也称榻。

  到了宋代,榻的功能仍然较为多变,它既可以供人躺卧休息,也可以供人在上面活动,摆放东西,而且也可以供人垂足而坐,这时似乎它已在使用功能上转变为坐具。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榻的形象多于床,其形制也比床丰富。由于榻在使用功能上的多种选择,因此这一时期的榻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装饰与造型上都有丰富的表现,宋词中屡有涉及,如宋吕谓老词《水调歌头·送季修同希文去秀》曰:“十年禅榻畔,风雨扬茶烟。”宋人欧阳澈词《蝶恋花·拉朝宗小饮》曰:“解榻聚宾挥玉尘。”北宋初期,由榻还引出一个著名典故:南唐在强大的北宋政权面前奴颜婢膝,以求苟延残喘,但赵匡胤还是发动了对南唐的战争。后主李煜派使节去问赵匡胤征讨之因。赵匡胤回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毫不掩饰其政治雄心。之后,这句以“卧榻”喻事之语成为名言。

宋代家具---榻

宋代家具---榻

宋代家具---榻

宋代家具---榻

  榻的结构

  榻本是低坐起居时代中较具代表性的家具品种,在宋代这一重要的家具转型期,榻依然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既有早期箱形结构的发展,又有基于建筑大木梁架结构的家具框架结构的更新。譬如,南宋马和之《唐风图》中的榻仍具有早期箱形结构榻的特征;镇江市博物馆藏北宋景德镇窑影青孩儿枕中女孩所卧的榻较为拙厚,通身饰以卷草纹,有粗矮的足,保留了唐代家具的风尚而有所发展;南宋《蚕织图》中的板榻已十分简洁实用,榻面45度格角榫的形式以及足间牙头、牙条的设置使得榻本身已具备了宋代家具的典型特点,也可以看作是后世明式家具经典风格的源泉所在。

  箱形结构为隋唐以来的传统形式,与此形式相结合的是束腰与托泥的形式。这种榻古朴端庄,底座多带有壸门装饰,和后来兴起的框架结构的榻相比,不免多费材料,工艺也变得复杂,例如,宋佚名《维摩图》中的三围子榻即是如此。为此,王世襄先生在《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一文中说:“从研究家具制作及演变的角度来看,宋人《维摩图》是一幅很重要的绘画。古代画家很少将家具的细部刻划得如此仔细精到。他使我们看到床围子的制作是攒框装板做。边框素混面起双阳线,边框内子框起脊纹和边框的一条阳线交圈。边框转角处委角。子框和边框用大格肩榫相交。框内的装板一律用浅色的瘿木,取得不同木材色泽对比和天然活泼纹理与谨严精密的木工对比的脱俗、耐看的效果。这些做法我们都可以在明代家具中看到,故感到亲切而熟悉,足以说明明代家具如何继承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和线脚,包括选料和配料。不过,《维摩图》中的床身却与明代的罗汉床大不相同,我们还举不出一件采用台座式造型的明代壸门床。我们不妨说明代家具继承并发展了床的上部而简化了其下部。我们有可能在传世实物中发现一件明制罗汉床其围子近似《维摩图》中所见,但其床身将是四足的,而不会是台座式平列壸门的,明代对宋代家具既有继承,也有简化和摒弃。”

  属于束腰托泥式的有北宋《妙法莲花经》插图、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图1)、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南宋苏汉臣《婴戏图》等画中的榻。

  而属于有托泥而无束腰式的远多于前者,例如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宋佚名《白莲社图》、宋佚名《宫沼纳凉图》、宋佚名《孝经图》(图2)、宋佚名《白描大士像》、北宋李公麟《维摩诘像》、宋佚名《维摩图》、宋佚名《羲之写照图》、宋佚名《乞巧图》、南宋佚名《槐阴消夏图》(图3)、南宋高宗书《孝经图》、南宋李嵩《听阮图》、南宋马和之《孝经图》、南宋牟益《捣衣图》、南宋时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维摩大士坐榻)、南宋佚名《荷亭对弈图》、南宋佚名《女孝经图》等画中的榻。


Copyright © 2014 NineRegions Trade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九丘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15195号